close


圖片來源:www.swimclub.co.uk

有海洋生物學家,專門研究海豚能不斷海西奔騰,速度超快,從而去思考,人類想游好蝶式,如何運用擺臀甩腿踢水,達到最大功率。 ◎文/ 江蓋世

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,自由式800公尺游泳比賽,台灣奧運游泳國手林季蟬,游進第九名。這是台灣史上女泳的最佳記錄。

這次北京奧運,台灣男泳好手許志傑,在蝶式200公尺游泳比賽,他不但突破了自己原先保持的全國記錄1分59秒35,且以1分56秒59的成績,闖進準決賽,得到第16名。目前,他的成績是我國男泳最佳記錄。

許志傑的父親,就是我國體壇名將許東雄。1970年6屆曼谷亞運,他個人包辦了4面銅牌。去年有一天,我有個機會向許東雄請益。他強調,「優秀游泳選手」接受最新科學訓練的重要性。談到他兒子,他就神采飛揚,也希望他兒子能有機會接受更先進的游泳訓練。

這次奧運,我特別注意許志傑的比賽,最後雖未能得到獎牌,但他闖入16強,又把自己的全國記錄推進到1分57秒內,誠屬難能可貴。同樣參加200公尺蝶式的尚有「美國飛魚」菲爾普斯。菲爾普斯身高193公分,兩臂伸展開來約200.6公分;而許志傑身高177公分,站在菲爾普斯身旁,矮了16公分,兩人若同時雙手併攏,全身伸展,許志傑恐怕輸得更多。

依據流體力學,一切條件不變,相同質量物體的長度愈細長,水波阻力愈小。這個定律說明了,為什麼西方高個子選手佔便宜的道理。

人常言,重賞之下必有勇將。雖然如此,提高獎金,就能鼓勵更多人才投入運動行列,替國家爭光?

依照台灣現行法令,我國奧運選手,獲得獎牌,所得獎金如下:金牌1200萬元,銀牌600萬元,銅牌400萬元。若不一次領取,改為終身按月領取的話,金牌7萬5千元,銀牌3萬8千元,銅牌2萬4千元。

這樣的獎金鼓勵,就目前全世界奧運獎金比起來,我國還算名列第四。其獎金排行榜如下列(換算成新台幣):

新加坡2221萬元,喬治亞共和國2174萬元,賽普勒斯1436萬元,台灣1200萬元,菲律賓1050萬元,馬來西亞940萬元。

但上述這些國家,在本屆京奧是否大量披金戴銀?答案是否定的。鉅額獎金是一大誘因,但是沒有相關制度配合,如一流的教練,完善的選手出路保障,最新的訓練方法……,天價的獎金,也很難叫選手勇奪金牌。

我認識一位台灣的游泳奧運國手,他為了爭取金牌,常利用寒暑假,自己花費20~30萬元,前往中國,向中國的游泳教練學習游泳。後來,他拿到全國冠軍,當選奧運國手。然而,他一出國比賽,一遇到190公分以上的老外選手,常常鎩羽而歸。但是他很努力,利用時間,猛 K 英文。為什麼?他想要獲取更多的游泳的專業知識,而英語是一把重要的鑰匙。這樣他才能當個一流的教練,知識水平與訓練方法,才能與美澳強國同步。

這就是一個奧運國手的心聲!

一個窮學生選手,自費20~30萬元,到中國拼命,費用雖高,語言不成問題;若要到美、日、澳等游泳強國接受長期訓練,費用將更高。生活上、語言上,更需要相關協助。我常常在想,如果把拿金牌的獎金,先給有潛力的選手做長期訓練,那該多好?先去聘請世界頂尖的教練,來台培育新秀選手,那該多好?




圖片來源:http://running.about.com/od/olympics/ig/Modern-Penthalon-Action-Photos/Men-s-Modern-Pentathlon-Swim.htm


美國有位教練,提出一個計劃,把一所大學游泳池放水之後,再注入水果膠狀液體,然後讓游泳選手一躍入池,去研究液體的密度與泳速的關係。

另有位美國教練,他在選手的手上黏上一個發光體,再用特殊照相去照出手划動的軌跡,從而發現頂尖高手划水入水點,一定在出水點之後。

有一個蘇聯時代的游泳教練,在蘇聯解體後,移民到澳大利亞,在一家游泳學院任教。他提出「超級緩慢」(Superslow)教學法,訓練選手慢慢游,就是要追求身體改變姿勢時,維持最佳平衡的技巧。他為澳洲訓練出世界冠軍的選手。

另外,有海洋生物學家,專門研究海豚能不斷海西奔騰,速度超快,從而去思考,人類想游好蝶式,如何運用擺臀甩腿踢水,達到最大功率。

運動科技研究,是選手成績表現的基礎。這就是為什麼剛剛我前面提過的那位台灣游泳國手,說他最怕遇到「土法練鋼」的教練。別人一直在進步,你不吸取新知,就會退步。沒有進步的科技,沒有進步的教練,哪來優秀的選手?

這裡所說的「進步的教練」,有的是選手退役來轉任教練,有的是他(她)根本就不擅長,但具備某方面的專業知識,足以提供改善泳技的教練,如我那流體力學專家的教授朋友;或在泳池翻滾姿勢非常勁爆,但講起浮力、重力原理頭頭是道的造船系教授。

我女兒讀幼稚園時,我帶她到碧潭玩。她拿起小石頭,丟入潭中,激起水花,樂此不疲。「來,學爸爸,石頭會飛起來哦!」我打水漂給她看。她那小手,沒法學我那樣打水漂,石頭仍舊噗通噗通直接丟入水中。

後來,我上網查「打水漂」,居然發現一個有趣的故事。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博凱博士(Lyderic Bocquet),帶著八歲兒子在河邊散步,打水漂玩樂。小孩問他:「如何把石頭丟得更遠?」這位博士為兒子的問題陷入沉思……。後來,他花了很多精力,投入打水漂的研究,終於在2002年發表論文。他認為關鍵技術,就是快速旋轉扁圓石頭,以20度「黃金角度」撞擊水面,則拋得最遠,次數最多。目前打水漂的世界記錄是彈跳水面38次。

後來,我自己練習時,儘量壓低撞擊水面的角度,但又不能小於20度,就可以丟得更遠。

這個親身體驗,讓我了解,如何丟得遠,可以經嘗試錯誤,找出最佳技巧,但如果一開始就有這樣「黃金角度」的研究成果,經反覆練習,可以做得更精準,更有效率。

這不禁讓我思考:如果有一位腦神經內科教授,肯投身研究選手在水中的平衡;如果有一位流體力學專家,計算以何種手臂划水的角度,獲得最大的推進力;如果有一位海洋生物學家,研究擺臀甩腿踢水所產生的渦流,怎樣產生最大的噴流;如果有一位生理學家,研究在高原地帶氧氣相對稀薄,以了解游泳選手有氧呼吸的能力……,假設這些台灣的專家學者,他們能投入游泳訓練的科學研究,這就不單單是「體委會」的事情了。

教育部要支持,國科會也要支持,整個社會也要給予支持。否則,這些專家學者們,各自在原本的專業領域研究得好端端的,何必投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在沒拿到獎牌的奧運游泳運動項目?他們又何必花時間去吸引國外相關研究成果,再轉譯成中文,給第一線的本土教練學習呢?

北京奧運落幕,我們沒金沒銀,還好抱了四銅。但是游泳項目依舊掛零。同樣是亞洲國家,中國、日本游泳項目穿金戴銀。不要責怪我們的選手不夠努力,不要抱怨我們的獎金不夠高,讓我們來思考,如何擁有最好的教練,來訓練最有潛力的選手。成功,除了流汗,還要有最新的知識與一流的教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江蓋世 的頭像
    江蓋世

    江蓋世部落格

    江蓋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